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》(下简称纲要)刚刚印发,股市立刻给出了积极回应。截至 2 月 19 日收盘,OLED、5G 等板块强势上涨,粤港澳大湾区(下简称大湾区)板块内的基建、港口、物流等相关股票集体涨停,大盘成交额超过 6000 亿元。
很多高科技企业均表示,期待参与大湾区发展分享政策红利。中京电子表示,早已在惠州、珠海设有制造基地和投资布局;中海达已牵头设立广东省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技术创新联盟;银江股份承接了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综合安防系统工程项目;创业慧康在深圳、广州、珠海等城市均有信息化项目。
1/实施低税率和科技优惠政策的国际化科创平台
事实上,纲要的意义在于,标志着大湾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。纲要提出,大湾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业中心,推动香港、澳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,推进 " 广州—深圳—香港—澳门 " 创新科技走廊建设(下简称广深港澳创新科技走廊),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以及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等。
从三地的特点来看,香港方面,全球大学 100 强中有 5 所在香港,其科研实力雄厚。深圳方面,涌现出华为、腾讯、中兴、比亚迪、大疆等全球领先企业,足以证明其强大的产业基础、完善的产业链条、高效的产业转化速度。其他城市方面,珠海属于西岸核心城市创新中心,拥有格力、魅族等企业;佛山作为大湾区装备制造业中心,正在向生产性服务业升级;惠州作为电子通信产业重要基地,拥有 TCL 等知名企业;东莞正在成为大湾区外向型制造业中心;中山的制造业正在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。粤港澳间因优势互补而产生广阔的合作空间,而这种强强联合,其实早有基础。
港深科技园
早在 2017 年年初,香港特区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合作备忘录,计划将面积约 1 平方公里、原属深圳的落马洲河套地区发展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,以科创为主轴,建立重点科研合作基地等,以吸引国内外顶尖的企业、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进驻。在这个特别合作区,深港两地通过先行先试,已经获得了一些经验成果,比如,采用香港的低税率和深圳的科技优惠政策,可以使两地高新技术企业受益更多。此外,2017 年年底,广东省委、省政府正式印发《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》。根据该规划,广深科技走廊涉及广州、深圳、东莞,将达成 " 一廊十核多节点 " 的空间格局。随后,该科技创新走廊延伸至港澳,正式升级为长约 180 公里的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,更方便科技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,有助于共建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。
为了充分发挥香港、澳门、深圳、广州等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功能,纲要提出,大湾区要合作构建多元化、国际化、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。大力拓展直接融资渠道,依托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,建设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平台。支持香港私募基金参与大湾区创新型科技企业融资,允许符合条件的创新型科技企业进入香港上市集资平台,将香港发展成为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融资中心。同时,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。
据统计,香港、澳门、广州、深圳,在纲要中出现的频次依次是 102 次、90 次、41 次、39 次。在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方面,这四大中心城市定位清晰,分工明确,各显所长,协同发展。从深层次上讲,纲要并非区域性的发展规划,而是支持香港、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实践。
2/高新制造和民生科技是两大重头戏
据《四大湾区影响力报告 ( 2018 ) :纽约 · 旧金山 · 东京 · 粤港澳》显示,大湾区的创新影响力位居四大湾区的第 二名,仅次于旧金山湾区,好于东京湾区和纽约湾区。
曾经在消费电子及 PC 互联网时代,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引领了全球科技创新,但最近十年,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中国企业有了赶超世界的机会。例如,每年中国进口芯片 2300 多亿元,其中很大部分流向深圳。制造业领域,从创意、样机,到批量生产,整套流程与旧金山硅谷比,至少比它快 10 倍,且成本是它的 1/10。而深圳 PCT(国际专利证书)专利有将近 7 万件,创新能力不容小觑。
而且,大湾区有 10 万亿元人民币的市场体量,有 270 个产业集群,覆盖 330 个专业市场。这给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了巨大的市场。随着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3D 打印、云计算等成为新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,信息技术、智慧城市等领域成为制造业高地。如果大湾区能够抓住机遇,依托以先进制造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,集聚形成了 ICT 及科研产业集群,并在制度安排与互联互通方面,完成了信息、资金、人才、创新等要素的自由流动,真正实现了协同合作、优势互补,势必将加速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,中国就有可能引领智能技术时代新竞争。
虽然大湾区的经济总量不具备领先优势,但是它以全国约 5% 的人口规模,创造了超过 12% 的全国 GDP 总量,仅凭借占比 0.6% 的国土面积,贡献率占全国 GDP 总量的 12.57%,其发展活力与增长潜力不可小觑。据统计,2017 年,大湾区地区生产总值保持了 8% 的增速,其 GDP 增速明显高于纽约湾区(3.5%)、旧金山湾区(2.7%)及东京湾区(3.6%)。
资料图片
对于大湾区的未来发展,很多知名分析机构都给出了乐观判断。例如,德勤在报告中称,相较于纽约湾区、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这三个发展成熟的大湾区,粤港澳大湾区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世界级顶级湾区。
它的理由是:从内部看,大湾区的 " 深港核心区 " 是全国人口密度、资金密度、国际专利密度最高的区域;从国际看,大湾区拥有的占地面积、常住人口、经济总量增速、港口吞吐量和机场通航量均超过现有三大湾区。
而毕马威则在报告中提到,跟世界其他湾区相比,大湾区具有独特的 " 一国两制 " 模式,同时有三种货币的大型经济体制。区内聚集多元产业,各个城市均有其优势(如香港的金融、深圳的科技创新、澳门的娱乐产业等)。它认为,大湾区如果可以在保持 " 一国两制 " 模式下,提高便利化等措施强化三地(人流、物流、资金流、信息流)的互动,将会给丧失人口红利的传统制造业注入新的活力。目前,大湾区已经显露出通过智能生产、数字化等模式向高端制造业方向转型趋势。而与民生相关的科技创新(例如网络支付、餐饮外卖、网购电商、共享服务)也有利于未来催生更多的商业机会,形成资源聚集后的协同效应。
3/科技创新驱动,未来可期
调查显示,约有 81% 的技术与创新行业受访者看好大湾区未来三年的发展,其中 23% 的受访者预计自己的企业增长率将超过 10%。
毫无疑问,科技创新将成为大湾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,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,它决定了大湾区未来在全球湾区中的地位,也决定了湾区发展的可持续和发展韧性。目前,在产业基础、国际知名高校数量、全球知识产权的密集度等方面,大湾区均初步具备了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。
相信大湾区只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,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,集聚国际创新资源,优化创新制度和政策环境,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,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,将在未来不断释放科技产业和新制造业的潜力。
有媒体预测大湾区的发展趋势:2020 年,国际一流湾区规模基本形成,世界级城市群的框架基本确立;经济总量将基本追平东京湾区。2030 年,位居全球湾区榜首,成为全球先进制造业中心、全球重要创新中心、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,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大幅跃升,跻身世界知名城市群前列;GDP 总量将达 4.62 万亿美元,超过东京湾区 ( 3.24 万亿美元 ) 和纽约湾区 ( 2.18 万亿美元 ) ,成为世界 GDP 总量第一的湾区。
科技创新驱动的大湾区,未来可期!
【来源:电脑报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