支付机构,能卖出个未来么?

金融
2019
05/12
17:20
围观 57441 次
分享
评论

在投资市场中,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:

交易市场的发展和变化,总是按照一定的模式来进行,即过去出现过的价格走势和变化方式,今后会不断重复出现。

这就是著名的“历史重演理论(Recapitulation Theory)”。

不过,历史会重演,但不会简单重复。

今年以来,支付牌照交易市场出现了典型的“历史重演”现象——有关支付牌照交易的信息不断出现,支付科技服务提供商也不断获得新的融资:

字节跳动推出“多闪”和“岁岁通”,谋求支付牌照;

蚂蚁金服成功收购World First;

卡友支付股权变更一波三折;

北海石基支付牌照持证主体变更为敏付科技;

万辉化工7.9亿港元间接控股得仕股份;

新力金融收购手付通案已获证监会核准;

……

上一波支付牌照频繁交易,源起于央行的牌照停发。据不完全统计,2015年公开报道的股权变更有10家,金额超过40亿元;2016年有20家,金额约100亿元。

对比过去可以发现,本轮支付牌照的交易价格已不复往昔,交易双方心态也大为改变,从中我们尝试剖析中小支付机构目前面临着怎样的困局。

牌照停发引发二级市场交易乱象

2015年12月8日,传化支付有限公司获得支付牌照。至此,人民银行共发放支付牌照271张。

从2011年5月18日开始的三年内,人民银行共发放了250张支付牌照,而在2015年只有两家机构新获支付牌照,支付牌照发放进入实质暂停阶段。

2016年8月,央行明确宣布:坚持“总量控制”原则,一段时间内原则上不再批设新机构,并注销长期未实质开展支付业务的支付机构牌照。

时至今日,被注销支付牌照的机构有33家,现存238张支付牌照。

停发牌照导致支付牌照二级交易市场火爆。市场中,供给数量在减少,互联网巨头、集团化公司对支付牌照的需求却在增加,供不应求导致支付牌照的价格猛增。

根据公开报道的机构股权变动信息统计,2015-2018年间,累计有超过40家公司通过收购方式获得《支付业务许可证》,总计金额超过240亿元,最高为海立美达30.39亿元收购联动优势(互联网支付、移动电话支付、银行卡收单)。

这种基于《支付业务许可证》所产生的二级市场交易甚至催生了新的“职业掮客”。

在没有明确监管规则的情况下,交易违规现象频发。供求失衡导致了市场形成了绝对的卖方市场,甚至有部分“掮客”期望通过垄断和信息不对称的手段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。据报道,“全牌照”的支付牌照中介费高达上亿元。

委身巨头的支付机构:往后余生,都是你

收购完成,拿到梦寐以求的支付牌照,买家得偿所愿。对于支付机构来讲,却仅仅是个开始。

在此,我们选取几个收购案例,追踪委身于巨头的支付机构的后续如何。

首先是2013年8月平安集团收购平安付。

与电商平台不同,平安付从被收购那天起就被平安集团赋予了金融因子,也承担着平安从传统金融进军支付市场的重任,它背靠平安集团的金融全牌照,以拳头产品“壹钱包”打造了一个C端的全能金融钱包。近期,有消息称平安正推动“金融壹账通”与“壹钱包”的合并。可以预见的是,又一个金融科技独角兽即将浮出水面。

其次是2014年12月万达收购快钱。

收购快钱是万达集团进军互联网金融的第一步,也是万达线下资源线上化的第一步。在被收购后,快钱依托万达集团开展场景拓展,在院线、购物中心、文化旅游、地产等方面发力,交易规模快速增长。

虽然近期有传闻说万达将出售快钱以优化其负债情况,但今时不同往日,快钱的支付牌照价格暂且不论,支付是产业互联网中必不可少的一环,是万达金融未来发展的战略性资产,并非是可轻视的路人甲。

以上案例或许并不全面,但反映了结合具体场景、技术、产业等资源后,支付机构的巨大作用。支付所带来的价值,已经远不止一个便捷支付通道,而是全方位的价值提升。

中小支付机构转型: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

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,支付牌照买卖都是中小支付机构与巨头的博弈。

已经被收购的支付机构搭上了巨头的大船,继续发展,而各中小支付机构则纷纷打出了转型的口号。

然而,转型从来都不是一个口号,转型之路荆棘丛生。

第一条路,探索“支付+”业务。“支付+”概念最早见于2014年,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,“+”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。如支付+金融、支付+营销+数据+金融、支付+场景+供应链等模式。

“支付+增值服务”模式的这条路有很多人在走,但是还没有看到哪家真正做成功。对于缺少场景、资金、技术实力的独立支付机构来说,更是尤为艰难。

这一点,从国际支付巨头PayPal的营收构成就可窥见一斑(参见下图)。国内号称“支付行业第一股”的汇付天下,其金融科技服务收入也只占其营收不到5%的比例。

支付机构,能卖出个未来么?

第二条路,B端支付。2018年,马化腾在知乎上的一番提问带火了“产业互联网”一词。支付机构也趁热而上,似乎搭上产业互联网的大潮,从此就能翻身农奴把歌唱。

然而,B端支付涉及的不仅仅是支付,需要支付机构对整个产业链有清晰的认知和深入研究。且不说支付宝、微信、银联三个C端巨头在B端的投资和布局。其他巨头同样如此,剩余的中小支付机构即便渗透某个甚至某几个产业,也并不影响整个市场格局。

第三条路,跨境支付。目前获得“跨境外汇支付业务许可”的机构仅有30家,包含支付宝、财付通、苏宁易付宝、万达快钱等主流支付机构。

在境外的竞争上,主要是支付宝、微信、银联跟随“中国人走到哪里去消费”与“支付服务贸易与投资”两条主线。

在境内的竞争上,主要是服务跨境电商、留学教育、国际旅游等商家。

跨境支付看似是一块又大又好吃的蛋糕,其面临的沟沟坎坎却更加复杂。具体涉及到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多种法律、监管体系,面对不同的支付体系和基础设施等情况,这些都极大影响着跨境支付市场的拓展。而开展跨境支付的业务风险、合规风险、风控能力等都是支付机构所面临的现实难题。

中小支付机构:离场还是上岸?是个难题

随着罚单的不断涌现和监管力度的不断加码,2018年下半年以来陡然来袭的互联网寒冬,使得中小支付机构的生存越发艰难,多家支付机构采取了裁员降薪、缩减成本的措施,以期度过这场寒冬。也有部分支付机构通过被收购或独立上市实现离场。

从目前的支付牌照交易市场看,供给方短期内不会增加,只有中小支付机构希望高价卖出支付牌照获得回报。

对于需求方来讲,以合理的价格收购支付牌照,既可以满足自身支付需求,还有利于打造自身的支付生态,形成数据闭环,挖掘数据价值,提供后续一系列增值服务。在长远发展的过程中,支付一定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,规模越大的公司越是如此。

但支付牌照的交易不仅仅是买卖双方达成协议价格的问题,作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一部分,支付牌照的股权变更还需到央行备案,得到监管的审批后方可进行。

除了委身巨头求存外,部分支付机构也选择了独立上市以求变现上岸之路。

目前已独立上市的包括港交所上市的汇付天下与东方支付、新三板上市的现在支付,还有部分支付机构则依托母公司实现了上市,如美团钱袋宝。拉卡拉则是在谋划三年之久后又重现一丝曙光,日前已在证监会网站发布了更新后的招股书。漫道金服(宝付母公司)在2018年11月被中止IPO审核。除此之外还有多家独立第三方支付机构被传有上市计划。

然而,支付机构现存共238家,能够独立上市的支付机构寥寥无几,上市之路的坎坷可见一斑。

需要指出的是,中小支付机构在发展中或许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难题与困境,然而风险与机遇从来都是并存的,第三方支付行业就是在管控风险与抓住机遇中不断发展前行的。

正如央行王景武所说:“支付产业面临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转折,呈现出防范和化解支付风险向常态化转变、支付服务市场结构向稳定优化演进、支付领域金融科技应用向商用阶段迈进等明显特点。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,应推动新支付与新金融、新生活、新经济协同发展、互促共进,促进支付行业可持续发展,不断增强行业发展后劲”。

【来源:苏宁金融研究院            作者:黄大智】

THE END
发布者:方飞龙     广告、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
支付机构
免责声明:本文系转载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;旨在传递信息,不代表炫科技的观点和立场。

相关热点

如今,中小支付机构正在面临转型之痛,“上岸”之法是或上市,或拥抱巨头,然而真正能上市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却寥寥无几。...
金融
  一起起因校园贷引发的自杀悲剧还历历在目,禁止“任何网络贷款机构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”的指令言犹在耳。然而近日,仍有媒体曝光,玖富万卡依然通过“...
金融
近日,苏宁金融区块链+物联网汽车库融平台在“2019中国国际区块链技术与应用大会”上获评CITE 2019区块链应用创新优秀案例。该平台综合运用区块链+物联网技术解决动产质...
金融
诚集团并不是突然倒下的,在此之前的近一年里,该公司已经深陷兑付危机。...
金融

相关推荐